大数据的金电联行可能会颠覆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

【IT时代周刊高端访谈】在中国,借贷难是困扰中小企业深入发展的一道坎。而由于中国本土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在西方可以凭借征信体系轻松完成的贷款事宜,在中国也变得那么遥不可及。

一方面,中小企业急需获得银行贷款满足公司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银行却遭受着中小企业贷款损失严重的“流血”现状。一方想要,一方不敢给,这里面的矛盾该如何破解?

事实上,范晓忻和他的金电联行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对产业链进行深度分析的方式,帮矛盾双方解决掉各自的难题。

虽然出身清华理工科,但是范晓忻很有些文艺的气息。在大学时代,他曾领导清华合唱团,红极一时的水木年华就是以合唱团的背景发展起来的。闲暇时间,范晓忻喜欢打羽毛球,算得上是一名羽毛球业余高手。

喜欢艺术,热爱运动,随便的玩票,都已经非常出色,但这都不是范晓忻的主业。按照范晓忻的话,自己其实还是倾向于做IT,自己的老本行。所以在华胜天成和和记黄埔积累经验后,范晓忻还是选择了回归IT。

8年前,他还在为北京大型汽车厂商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很偶然的机会,华尔街回国公干的清华师弟告诉他,基于大数据供应链上的金融价值,可以帮扶到中小企业发展。在师弟的建议下,范晓忻果断走向跨界转行之路。

那么范晓忻跨界转行的初衷是什么?他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技术,帮助中小企业跨过抵押,直接从银行获得纯信用融资的?这里面需要怎样的技术设计?范晓忻在理想化人生规划中又遇到了怎样的发展难题?……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IT时代周刊一行在总编辑曹健的带领下,走进金电联行总部,去了解一个真实的范晓忻。

IT时代周刊总编辑曹健和金电联行CEO范晓忻(右)

跨界转行:觅到金融技术一片蓝海

IT时代周刊:简单给我们介绍下您的履历。

范晓忻:大学毕业两年后,我去了和记黄埔旗下和记工商专线,做了三年的时间,最后做到中国区首席代表。2000年开始创业,回归老本行IT,那时候做的是汽车供应链的IT方向。对于发展金电联行,是06年萌发的这个想法,07年正式做,我们的积淀还是从汽车供应链的发展积累起来的。

IT时代周刊:当时汽车供应链系统是自己开发的还是代理?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范晓忻:当时我们帮大的汽车厂商做供应链系统建设。02年到05年期间,我们一直和合资汽车企业合作,主要做对方的供应链系统维护,由于企业间的交互系统复杂,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维护工作量很大。最后我们尝试自主开发了另一个新系统,在当时具备了比较领先的水平。那时候北京有四家大型的汽车企业,其中两家最终选择了我们的系统。

IT时代周刊:汽车供应链做的这么好,为什么转行了,现在大家讲的都是跨界,但是当时来看,这种事情都是太前瞻了。您当时怎么就想做金电联行了呢?

范晓忻:金融的诱惑更大些吧。当时汽车供应链系统确实做得不错,也正是因为系统好数据量大,我才有机会转行做了现在的金融服务。这个事情主要缘于我的一个清华师弟,他一直在华尔街投行工作,回国公干时,看到了我们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后,建议我们做金融。

因为我们研发的汽车供应链系统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在他看来由于我们熟悉数据交换的本质,甚至比国外系统的数据还要充分。而这些数据,正好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分析他们供应链系统上的金融价值,解决他们融资难的问题。

在中国很多中小企业融资难,究其原因是中国没有信用体系,必须得通过抵质押来获得融资,而西方国家因为有四大信用体系,企业仅凭订单就能换钱。当时我们想到,通过供应链上的数据,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出来,把真实信用计算出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以给这些中小企业放纯信用贷款,这种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成长的好事情一定要做。

IT时代周刊:哪四大信用体系?

范晓忻:商业信用、个人信用、政府信用(又叫社会信用)和司法信用。在欧美很多国家,这四大信用体系是捆绑在一起的,违规成本非常高,所以信用体系的应用也比较完善可靠,中小企业通过纯信用就能借到钱。但在中国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这一点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

IT时代周刊:当时做这个系统的最初设想是什么?

范晓忻:最初的设想就是我把企业的情况计算明白,就是这个企业到底行不行,未来有没有发展空间,把无法查询的企业信用计算出来。当时虽然没有大数据概念,但是我们是通过大量数据建模,透彻分析企业。在这个基础上,银行来判断,要不要给中小企业放贷。

突破重围:击碎行业发展第一块天花板

IT时代周刊:第一单纯信用的案例是什么时候做起来的,当时有没有遇到一些难题?

范晓忻:2010年做成第一单纯信用贷款前,经历了各种波折和困难。当时我们给银行上报了几十家企业,全部被否掉了,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跟银行开过有会议纪要的会就多达两百多个。最终,这笔1500万纯信用贷款达成了,接到银行电话时,我们甚至都不太敢相信。

IT时代周刊:第一单批下来之前,总共你们送出去了多少单?

范晓忻:二三十单左右吧,也没有具体统计过,但这些都是做纯信用的,其他的不计算在内。

IT时代周刊:那么你们当时还有什么其他业务?

范晓忻:我们还能帮企业做增信,比如有些企业是有房产的,可以做抵押贷款,能贷到500万,经过我们的信用计算进行增信后,就能贷到800万,银行也更加放心。

IT时代周刊:你们报送的这些企业的融资额度平均是多少钱?

范晓忻:不太好平均,我们没有平均过,各种额度都有。记得当年我们报送的第一批企业,都是比较大额一些的,大约在1千万人民币。因为这对中小企业来讲是一个坎,他们很难融到一千万的。到第二轮的时候,我们就送一些小型的,平均融资额度大约在三五百万。

IT时代周刊:你们的服务费大概是多少?

范晓忻:我们一般收取的费用大概是贷款额的1%到2%。

IT时代周刊:目前获得了银行的认可吗?

范晓忻:我们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大数据金融公司,目前能做到像我们这样能够全面分析企业、计算信用,改变信贷模式,监管金融风险的还不多,实践中也受到了政府、银行、企业的认可。不久前我们获颁了人民银行的全国性企业征信牌照,这也代表了央行对我们在大数据征信领域的认可。

IT时代周刊:从2010年第一单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开始,到现在已经做出多少单了?

范晓忻:具体的数量没有特别去统计过,截至目前,为企业提供的总体纯信用授信已经超过了40亿人民币。

转变思维:从贷前服务到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方位服务

IT时代周刊:现在的模式仍然在汽车供应链的体系中,还是已经跳出了汽车供应链这个领域?

范晓忻:2012年之前,我们还比较纯粹,就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跳出了这个思维,跳出了帮助我们建模的汽车供应链体系,目光从贷前往贷中和贷后转移,不仅服务中小企业,也帮助银行追踪计算贷后风险的状况。

IT时代周刊:这个信用评价系统是不是要跟这些贷款的企业对接上?这个过程怎么进行?

范晓忻:这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涉及到数据入口,也就是数据是怎么来的。事实上,我们从08年初开始一直在开发“数据挖掘机器人”技术,只要把这个“机器人”铺设到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上,数据就会源源不断的过来,我们就可以去挖掘数据的价值。

IT时代周刊:企业对数据挖掘工作是否配合?

范晓忻:一般来说企业都很配合。其实对这些中小企业而言,融资是天大的事儿。就算是房产抵押,也要把所有的纸质凭证,都提交给银行。我们的数据挖掘对于企业来讲,远远少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对企业的要求,只要安装个“机器人”基本可以了,企业的负担很轻。

IT时代周刊:到现在为止,您合作过的银行有哪些?

范晓忻:现在已经合作或者正在合作的差不多有20家,国开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邮储银行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我们现在主要合作的伙伴和对象。

IT时代周刊:从业务发展趋势看,是贷前帮助中小企业的市场大还是贷后帮助银行的市场大?

范晓忻:我认为是两者结合的空间最大。除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现在很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这块,发展的也并不是很好。银行赚的就是利差,但是不良贷款,往往会损失到本金。所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同时,也帮助银行做有效的风险监管,才是更为合理的市场发展方式。

注重技术:让借贷造假的行业陋习无处遁形

IT时代周刊:你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范晓忻:我们除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最重要的是在理念上的创新。从07年开始,到今天获得了成功,最核心的优势就是我们是对明细数据进行研究。

以前为什么国外很多基于算法的技术在中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这些技术采用的是报表数据,而报表的很多数据都不一定真实准确。我们分析什么呢?每一张订单,每一笔物流,每一个出入库,每一笔货款,每一次的社保记录等,我们要保证实验室拿到的是全数据。我们从来没要过一张报表,一张合计数据,这就是我们和其他人的最大不同:基于真实交易数据。

因为贷款难,有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不惜造假,这种情况在我们的信用评价体系中走不通。一方面我们采用的是企业三到五年的明细数据,这个造假的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我们看的是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系统会通过数据清洗剔除虚假信息。

IT时代周刊:将来会有成千上万的客户,你们是人工干预还是系统预警?

范晓忻:我们的信用计算、风险监管都在计算机系统上完成,完全没有人为因素干扰,并且能够对大批量的企业同时进行监管。一旦企业经营发生波动,风险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

银行合作:对金电联行是共赢不是竞争

IT时代周刊:您觉得面临的挑战在哪些地方?

范晓忻: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就在于金融机构对大数据的认知,现在随着大家对大数据的认知,这个难度已经小了很多。另外,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应该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多支持我们的科研工作。

IT时代周刊:您对公司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如何规划?

范晓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规划。首先,目前一些银行通过我们来量化风险,了解企业的状况,我希望进一步扩大量化风险的市场占有率,让更多的金融机构也能采用这种风险管理方式,这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很大益处;其次,希望能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拿到更低成本的资金,同时也希望出台某种机制,让我们作为中间的粘合剂,让资金流向有潜力的、真正缺少资金的企业;再次,我们希望能对社会信用体系做点贡献,信用不光是金融的事,也同样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数据来了,我们掌握了定性和定量的技术手段,希望能够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数据治理做贡献。

IT时代周刊:现在大约有多少员工?

范晓忻:现在员工数量大约有110人左右。

IT时代周刊:现在的融资状况是怎样的?

范晓忻:我们已经经历了两轮融资,天使轮和A轮,现在正在做B轮,预计第四季度完成。

IT时代周刊:现在有哪些竞争的企业?

范晓忻:完全一样的没有。很多银行告诉我们,能做大数据量化风险管理的,目前也就只有金电联行了。

IT时代周刊:那么有没有可能银行自己也做这样的事情?

范晓忻:目前看很少。银行现在与我们合作,是各自做擅长的事情,这应该是一种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最佳模式。【责任编辑/冯敏】

来源:IT时代网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大数据的金电联行可能会颠覆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