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卸载今日头条?

作为一个多年的头条粉,IT君最近在犹豫良久之后,终于狠心把今日头条卸载了。

为什么呢?因为,它正在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信息垃圾制造场。

以前的事情也就忍了,最近,今日头条愈发讨人嫌:

“中国诗词大会”火得一塌糊涂期间,在今日头条上看了一篇这个大会为什么会火的分析文章,下一次启动今日头条APP,首屏出现大量的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文章,好坏不分,良莠不齐。

忍了!

近期,反腐大剧“人民的民义”也成为现象级话题,在今日头条上看了达康书记的表情包,下一次启动今日头条APP,首屏又大量充斥着“人民的民义”的剧评,好坏不分,良莠不齐。

是可忍,孰不可忍!

手起刀落。

周星驰“大话西游”里,唐僧不停在孙悟空耳边絮叨,齐天大圣向观音怒诉哀怨,“大家看到啦?这个家伙没事就长篇大论婆婆妈妈叽叽歪歪,就好象整天有一只苍蝇,嗡……对不起,不是一只,是一堆苍蝇围着你,嗡……飞到你的耳朵里面,救命啊……所以呢,我就抓住这只苍蝇挤破它的肚皮把它的肠子拉出来再用它的肠子勒住它的脖子用力一拉。呵,整个舌头都伸出来啦!我在手起刀落。哗——整个世界清净了。”

没有了今日头条,我终于在体会到了孙悟空“世界终于清净了”的感觉。

…… ……


去年2月,张一鸣把今日头条的办公地点,从知春路的盈都大厦搬到了800米外的中航广场。此时,今日头条创办不到4年。

Humanscale办公椅、Batch长条桌,停直升飞机的屋顶…无不体现出公司的生机和霸气。而就在同一年,雅虎卖身Verizon落下帷幕,一代门户巨头黯然离场。

如果说,雅虎的没落意味着门户时代的结束,那么,今日头条的成功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新闻价值观的重生。在这个信息和生活都处于极度“碎片化”的浮躁时代,今日头条用推荐算法,重构内容的生产与分发渠道,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生存之道。

数据显示,从 2012年8月发布第一个版本开始,截止到2016年8月底,今日头条的装机用户已经超过了5.5亿,日活用户超过6000万。最为恐怖的是,平均每个用户每天的使用时长超过76分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流量收割机”。

人们至此恍然觉悟:“内容分发这块已是死海的市场,被重新激活了。”

张一鸣的新玩法


打开头条APP,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那醒目的slogan——“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是张一鸣创业的原始冲动。其实,这也中国媒体人孜孜以求的价值观。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单向流动,读者真正喜欢什么,编辑并不了解,大家都是跟着感觉走。所谓牛一点的媒体,无非是捕捉热点或自造热点的能力比别人强。

感谢张一鸣终结了传统媒体人盲人摸象的作法,他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去解读每个读者的兴趣点。于是,一款基于对大数据的挖掘,有着自己独特推荐机制的产品就火起来了。

用户第一次使用今日头条的时候,APP会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挖掘,为其建立一个简单的DNA兴趣图谱,尔后便进入到算法的驯化阶段,随着使用频率的逐渐增加,用户的兴趣图谱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制定出用户的兴趣图谱后,今日头条会根据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标签”推荐给我们不同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而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系统就越了解我们,推荐的内容就越精准。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今日头条就是一个搜索引擎。但与百度“人找信息”那种被动的搜索方式不同的是,今日头条是通过智能技术,主动抓取并推荐信息给用户,成了截然相反的“信息找人”了。而从市场反馈可以看出,同样是连接人与信息,“信息找人”明显更具有天然的优势。毕竟,人性是懒惰的。


这一点,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得到验证:只要你装了这款app,根本不用输入任何的关键字,你喜欢的内容(相对来讲)就一股脑地蹦到了你的面前,当你翻阅其中的一篇后,又一大波病毒式的相似文章也会刷爆你的屏幕。当然,你是不会拒绝这些内容的,当你看到眼睛发酸的时候才恍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76分钟了。

“去死吧,头条!”

就在今日头条坐稳内容资讯分发的江山而“不可一世”之时,头条文章里面的评论却都是“头条垃圾”、“去死吧,头条!”的声音。

很早之前,网络上就流行这么一首调侃今日头条内容分发机制的打油诗:

低俗段子传播广,中华酷联争议忙,小米锤子对骂爽,苹果水军非常强,汽车评测话凄凉,奇葩趣闻撸管王,何为头条新热点,还得要看党中央。

可以看出,今日头条在迎来了亿万用户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少诟病。今日头条的内容真的是我感兴趣的内容吗?用户开始打起了大大的问号。

我关注的不一定是头条

诚然,个性化的推荐似乎是明白我的心意,知道我的兴趣所在,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喜欢看同一类内容,当我们接收的一直都是符合自己喜好的内容,那么只能说明我们的兴趣陷入一个越来越窄的死胡同,我们的内容源看似广阔,但事实上却是被阉割了,我们已经无法感知兴趣之外的“新”事物。


并且,即便是我们点开的文章也未必是我们真正喜欢的内容。假如哪天我们不小心点开一篇关于痔疮的文章,在未来的许多天里,我们都有可能会面领着许多此类内容的炮轰,甚至可能收到诸如“肛泰”之类的广告,也定会让人哭笑不得了。

很显然,系统并非真正的了解我,更多时候是拿着我们反馈的极少量信息“妄加猜测”,这种捕风捉影的做法自然与今日头条的初衷大相径庭,所谓的精准推送也只不过是差强人意罢了。

碎片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也是今日头条所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像今日头条这样快餐式的信息,人们多是为打发无聊时间而无意闯入的,看了一遍一般也不会再想看第二遍,狂轰滥炸式的推送势必会引起用户的反感。但是,要想过滤掉“肛泰”这样的广告也绝非易事,你将会用好多天甚至几周的时间为自己的一次手误而买单。

机器不懂格调,不懂情怀,这在张一鸣看来是一种没有价值观作导向的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大数据下的人机交互也绝对没有人人交互来得实在,机器可能会更了解我们的隐私,但人才更懂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抛开了这一点,个性化推荐也就无从谈起了。

低俗内容的“垃圾场”

尽管一再强调自己作为科技公司的天然属性,“没有编辑”和“全是工程师”两个标签更是时常挂在嘴边,但纯粹技术的驱动也给今日头条带来了“恶俗内容”的答卷——推荐算法如同“照妖镜”一样揭示出了人心中最隐秘的欲望。


在今日头条上,我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内容,其中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明星八卦、低俗趣味之类的东西,因为,在所谓的智能推荐规则下,低俗段子、恶趣味的娱乐新闻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由于此类内容的受众极广,系统也就自然而然地更多地推荐,在优质内容与点击流量之间,头条显然是选择了后者。

这样的情况下,今日头条的优质内容相对来讲就显得寥寥无几。离开了人工筛选的一环,劣币驱逐良币也成了必然后果,标题党、猎奇类等以人性弱点来吸引眼球的内容就会更多的汇聚,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垃圾场”。那些数亿的头条用户,表面是阅读,实则是在拾荒。

所以,尽管披着新闻资讯的外衣,今日头条也只能朝着泛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少人认为,今日头条已经向快手靠拢,用户和内容的水平都在不断地降低,要想实现内容付费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庞大的流量来拉拢“莆田系”们了。

“垃圾”的制造者

今日头条的内容,一部分来自于机器抓取,一部分来自于头条号,为了达到个性推荐和内容丰富,它选择了降低入驻的门槛。


早在2015年底,今日头条就公布了一则"关于放宽头条号入驻标准的公告"。公告表示,让任何人自由发文,不问资质,对一个推荐算法驱动的平台是高风险行为,但为了鼓舞创作者、推动资讯流通的开放和平等,今日头条仍然决定艰难做出了改变。

可以想象,平台的放纵自然会招来一大群饿狼,投机倒把者定会络绎不绝地赶到。他们来了,并且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做号者”。

互联网搬运工早已有之,而头条巨大的平台就成了他们展示才华最好的“工地”。他们从贴吧、微博、门户等地方随便扒拉几百字,通过简单的修改,加上几张图片,取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然后发布。一篇稿子下来不会超过10分钟,每天能“写”几十篇。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投机活动,竟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据说,三五人一个的做号小团队多如牛毛,他们一天能产出100多篇稿子,轻松带来上百万的流量不是梦。


不要小看一篇300字并且是抄袭来的文章,“做号者”本着流量第一的原则,选取的都是最能吸引人的内容,在标题上,他们更是下足了功夫,他们甚至还摸索出一套热词规则,比如围绕着哪些热点去“写”,他们心里有数。

在这里,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SEO时代”,在百度搜索日渐式微的情况下,今日头条似乎正在担负着缓解就业压力的重任。

但即便如此,今日头条的从业者也大多是部分散户式的小打小闹,由于智能推荐的机制,头条号无法像微信公众号那样获取用户的粘性,很多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本不在乎头条号的名字,关注者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些垂直领域的微信公众大号获取千万级融资的时候,头条的“做号者”还是只能在幽暗的灯光下“Ctrl C+Ctrl V”。

的确,当我们点开头条推荐的一篇热文时,如果关注一下它的头条号就会发现,它们里面的内容很多时候是千篇一律的。编者曾见过一些只写“马云”、“马化腾”等大佬科技头条号,几乎篇篇阅读量过万,有的甚至可以达到几百万!作为曾经今日头条的骨灰级粉丝,也终于含泪卸下这个伴随已久的APP。

一场“头条化”的危机

“谁也阻挡不了中国互联网的今日头条化”,这个话题近期成为互联网圈热议的焦点。前不久,一篇名为《杀死今日头条》的文章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人们对内容分发领域的新反思。百度、腾讯、阿里,包括一些初创型公司,都把今日头条当成了自己的仇敌,它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围剿”策略来置头条于死地,但无一例外都走了今日头条的老路子。


在今日头条推出后的第二年,采用“自主选择”+“机器推荐”方式的一点资讯就匆忙上线了;到了2015年,天天快报依靠腾讯强大的社交体系也迅速兴起。这个时候,聚合信息客户端们已经掀起了一阵以算法为杀手锏的狂澜。

效果显而易见。头条化的改革就是内容市场上的一剂良药,谁服下去都能“神清气爽、健步如飞”,不管是天天快报、UC还是网易新闻,在经过头条化之后都迎来了大幅度的增长,不可谓不让人兴奋。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也日渐凸显:除了名字不同,它们和今日头条几乎没什么两样。

一下子,“做号者”们又发现了新大陆,更多的垃圾内容也随之涌现出来。他们采用广撒网的方式,在多个甚至十几个平台上同时输出同质化内容,在今日头条上的“垃圾”,放在UC、一点资讯上也同样是“垃圾”,整个互联网开始变得一片乌烟瘴气,哗众取宠、歪曲事实的文章漫天飞,出现“UC震惊部”这种梗也就理所应当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震惊部”并不局限于UC,其他的所有平台都有类似的情况,只要这种算法还在,那么标题党、俗段子就会一直有市场。当所有人都为了流量而干起“搬运工”时,我们的信息源也就随之遭到污染,这是一场危机。

至于“围剿之战”的输赢,我们并不在乎,就算头条被杀死,活下来的也不过是换了名字的头条。我们在乎的,是如何获取真正想要的内容,如何在一片狼藉的“垃圾场中”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落脚之地。【责任编辑/刘凯】

来源:IT时代网

IT时代网(关注微信公众号ITtime2000,定时推送,互动有福利惊喜)所有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创客100创投基金成立于2015年,直通硅谷,专注于TMT领域早期项目投资。LP均来自政府、互联网IT、传媒知名企业和个人。创客100创投基金对IT、通信、互联网、IP等有着自己独特眼光和丰富的资源。决策快、投资快是创客100基金最显著的特点。

相关文章
严重歪曲方志敏烈士事实 今日头条被约谈责令整改
今日头条侮辱先烈事件再升级 江西警方正式受理案件
通讯录不属于个人隐私?今日头条你敢再说一遍吗!
今日头条称通讯录不属个人隐私遭“打脸” 98%网民表示反对

精彩评论